welcome-百乐博

"9+2"省区分站: 广东 香港 澳门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观察

心手相牵并肩共进,粤滇同行向未来

日期:2023-12-19 来源:南方网 字体: [大] [中] [小]

  此爱可抵山海,千里奔赴而来。从南海之滨到彩云之南,广东与云南心心相印、情深义重。

  2022年,广东省在滇投资在建项目超过770个,投资金额居外省在滇投资前列。在百乐博三角区域合作框架下,粤滇两省交流交往持续深化,合作内涵不断丰富,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共促就业,铺就百姓幸福之路

  1月31日22时26分,一辆从云南大理出发的火车,满载着600名云南籍务工人员抵达广州南站。

  这是粤滇两省人社部门共同策划的“点对点”入粤返岗专列。从春节前开始,两省人社部门就密切对接、共同谋划,精准护送云南籍农民工安全有序回到广东。

  乘坐这趟专列的吕增春,是东莞一家公司的管理人员。十多年前,他从云南大理巍山县的一个贫困山村来到广东务工。凭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品质一路成长,如今的他买了汽车、盖了新房,还带动该村三百多人外出务工,被巍山县评为“优秀务工带头人”。

  近年来,在东西部协作机制下,粤滇两省持续深化劳务协作。目前,在广东务工的云南籍人员有近百万人,吕增春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傈僳族的传统节日“阔时节”结束不久,村民们乘坐着写有“怒江州赴珠海劳务输出专车”字样的大巴,从福贡县行驶五个半小时到达大理高铁站,再从大理乘列车前往珠海务工。

乘坐专列入粤返岗的云南务工人员。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自从2016年广东省珠海市与云南省怒江州建立对口帮扶关系,越来越多的傈僳族、怒族等各族群众在两地政府的帮助下走出怒江大峡谷,开启脱贫致富之路。从看天吃饭到有稳定的收入,再到收入不断增加,他们感到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来自云南的务工人员也为广东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着眼于扩大就业、保障民生,广东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不断给粤滇两省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2016年9月,广东省中山市与云南省昭通市建立对口帮扶关系。2017年,中山与昭通签订对口帮扶劳务输出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协作协议。从这年起,以“培养一名学生,脱贫一个家庭”为目标,中山9所公办职业院校每年招收昭通学生免费就读,并推荐就业。

  作为这9所公办职业院校之一,中山市技师学院结合“粤菜师傅”工程,面向昭通市招收贫困家庭学生,学习烹饪等专业,并派出粤菜烹饪大师到云南昭通技工院校进行粤菜技能交流帮扶,让粤菜文化的种子在云南大山里开花结果。

  粤滇两省协同发力、紧密合作,为百姓铺就了幸福之路,架起了小康之桥。

  跨越山海绿色“云品”奔向湾区

  冬日暖阳下,一片绿意盎然。云南砚山县松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搬运、分拣蔬菜。24小时之内,这批蔬菜将坐上开往粤港澳大湾区农贸市场的冷链车,并端上当地民众的餐桌。

  近年来,云南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保持全国第一,有机茶、有机蔬菜种植面积也跃居全国首位。得益于适宜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以农产品为主的“云品”已然成为绿色、优质的代名词。

  而相隔千里的粤港澳大湾区,2022年末总人口约8630.11万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一边在寻找更大的市场,一边有旺盛的蔬果需求。广东“牵手”云南,将七彩高原与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联通。

  2019年,广州开始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构建严格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便利的流通体系、全链条的溯源体系,并从种植技术、农业设备等方面帮助菜农提升生产效率与品质。同年,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云南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若干措施》,鼓励云南农产品企业在粤港澳市场设立分支机构和销售网点,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产、供、销一体化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链。

  如此一来,大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来自云南的优质农产品,满足了味蕾,又保证了健康。“云品”也顺势走出云南,奔向大湾区,迎来了更广阔的天地。

云南的菜农们在大棚里采摘蔬菜。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2021年9月,广东与云南签署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合作协议,在对外开放、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商务活动等领域加强务实合作,持续推进“云品入粤”和“粤企入滇”。

  粤滇合作持续深入,种好了绿色有机的“菜园子”,丰富了湾区居民的“菜盘子”,鼓足了云南农民的“钱袋子”。

  陆良县的爨乡绿园菇业公司每天可生产杏鲍菇一个单品10余吨,销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用“小蘑菇”种出了“大产业”。昆明的云天化集团按照出口及供港标准,与广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研究院合作开发了西兰花等品类的种植、流通技术规范,以高标准引领“云品”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深圳百果园、广东温氏等一批广东企业也纷纷落户云南,布局绿色食品行业,一来一往间实现了相互赋能的“双向奔赴”。

  跨越山川湖海,借助“绿色动能”,云南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开创发展新局。

  加“数”前行,助推产业“智”变升级

  以“数”为媒,大有可为。在云南数字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活跃着不少广东企业的身影。

  今年4月,昆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这是云南省第一个人工智能大型科学装置和公共算力基础设施,目前已为4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人工智能企事业单位提供算力服务,而这背后采用的正是华为研发的软硬件方案。

  作为广东乃至中国科技企业的领军者,华为多次与云南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到云南省交通、制造、教育、医疗、文旅等各个领域,以数“智”赋能千行百业。

  在我国通往老挝最大的国家级铁路口岸——磨憨口岸,云南省相关部门联合华为,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打造智慧口岸,有效地提升了口岸通关效率、管理手段、服务能力。

  在人工智能药物研发领域,华为与云南白药达成协议,围绕大小分子设计、相关病症、数据库开发等方面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来自广东的科技力量不断为云南带来“智”变。它们在助力云南强省建设的同时,也在云南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乘“云”而上,加“数”前行。在数字经济这片广阔的蓝海上,粤滇携手紧抓风口、抢滩未来,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点燃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滔滔珠江水,道不尽广东与云南的绵绵情意。粤滇将继续心手相牵、并肩同行,共享湾区机遇,创造辉煌未来。

  策划:何静文 门丽丽

  统筹:陈静

  记者:张治伊

  编辑 :黄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