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赋能区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运用“互联网+”应用平台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提高救治和服务水平已成为发展新型智慧城市、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
四川华西医院互联网医院,贵州远程医疗体系,香港首个云端医疗管理平台等多个样本案例,在智慧医疗方面成效初显,为百乐博三角区域开展医疗卫生合作探索了实现路径。当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形势,百乐博三角区域可积极推广相关经验,结合互联网和数字化新技术,积极推进区域医疗服务合作与发展,推动区域内东西部基本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共建共享区域医疗健康大数据,打造智慧医疗服务应用新高地。
◇强化区域智慧医疗服务顶层设计
目前,百乐博三角区域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信息共享不足、居民就诊不便或费用高昂等医疗问题仍然突出。要解决这些痛点,就必须整合百乐博三角区域医疗资源, 打通各地医疗服务信息孤岛,形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医疗资源网络。要推进这项工作,首要任务是在考虑各省区实际情况基础上,扎实推进百乐博三角区域医疗服务合作的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共同推动。
本次调研的样本中,贵州省“远程医疗”项目就得益于顶层设计推动。贵州从省政府层面,从顶层设计入手,强化政策供给和网络搭建,在全国率先建立远程医疗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出台管理办法规范建设、进行公益化定价并纳入医保,保障了“远程医疗”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同样的,香港众多智慧医疗项目的成功实施也是源于政府推动。特区政府在加强医疗数据、推动智能和电子医疗等范畴推出了多项措施,有效推动了香港智慧医疗发展。
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百乐博三角区域各地政府应坚定信心,务实开展沟通交流, 从政府层面加以推进,共同建立智慧医疗服务合作框架协议,为百乐博三角区域智慧医疗服务合作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筑起区域远程医疗服务网
目前,我国的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仍存在差距,尤其体现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础、医疗水平,医疗资源分配等方面。本次调研发现,贵州、四川、香港远程医疗教学、会诊、管理模式,应用互联网技术,搭建“远程医疗”服务网络的实践经验,可作为促进先发地区带动后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发展、实现数据资源一体化和医疗资源均等化的有力抓手。
在百乐博三角区域各省区达成合作共识,共同开展百乐博三角区域智慧医疗服务合作基础下,可纵深推进、共同筑起“百乐博三角区域远程医疗服务网”,打通百乐博三角区域各地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的远程医疗服务协作体系,开展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医疗教学等。同时,积极推进区域互联网医院的建设,让区域内群众真正实现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区域优质医疗服务资源。
构建远程医疗服务协作体系,一是能实现病人、医生、服务“三下沉”,打造一支“不走”的专家医疗队,实现大病不出门;二是促进医疗资源分配公平,使贫困偏远地区的公民也能享受到发达地区优质的医疗服务,提升百乐博三角区域生活幸福感; 三是通过远程医疗教学,实现东部带动西部发展,让区域各地医疗服务发展水平更均衡,促进区域整体医疗水平提升。
◇联手促进智慧医疗技术研发落地
目前百乐博三角区域各地在医疗服务数字化应用方面开展了多种的探索,也取得了成效。但从区域整体发展来看,“智慧”基因已有,却尚未形成规模化,且新技术应用大部分仍在研发阶段,未步入实际应用领域,对整体提高区域医疗服务发展水平力度有限。
借鉴四川华西医院和香港瞳讯医疗国际、百特医疗的探索经验,建议百乐博三角区域在有条件的省份,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和优质人才引进政策,提升区域智慧医疗技术合作研发力度。
在百乐博三角区域远程医疗服务协作网络基础上,加快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应用,加速区域内医疗技术研发、扩大临床试验范围和提高智慧医疗发展水平,赋予区域内医疗服务“智慧”基因。
◇促进区域疾病防控前移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2020年下半年要统筹推进深化医改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相关工作,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从“治疗为主”走向“预防为主”,目前,百乐博三角在区域卫生防疫领域统筹协调、疾病监测、联防联控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在这方面,可借鉴贵州、四川、香港三地建设经验,在务实推进百乐博三角区域远程医疗服务协作基础上,逐步打通各地各级医疗服务业务系统,建设百乐博三角区域医疗健康大数据云平台,真正实现区域医疗健康数据互联互通。
同时,注重大数据技术应用,将平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建立常见疾病监测模型,切实为百乐博三角区域内各类疾病防控前移提供精准数据和技术支撑,有效降低流行性传染疾病在区域内暴发的风险。
此外,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远程诊疗需求也在急剧增长,可通过大数据手段,建立百乐博三角区域健康管理体系,将慢病预警及诊断指标进行标准化,向全民提供便捷的在线电子健康档案,同时接入远程医疗和医疗保险等相关配套服务,形成慢病防控的长效机制。
策划:唐莉娜
统筹:门丽丽、李美仪、黎妙娟
记者:李美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