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帮助云南二十二万贫困劳动力端稳“饭碗”
早上7时30分,家住昭通市昭阳区幸福馨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刘志鲜走出家门,骑自行车来到位于市区的粤滇产业园,进入昭通立时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开启了新一天的工作。千里之外,广东省中山市奥马冰箱生产车间内,来自昭通市盐津县的陈群霖此时也已走上生产线,在此工作2年,年逾五旬的陈群霖早已适应这样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云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务工收入在地区人均收入比例中超过60%,如何稳就业、助创业、促增收,成为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的关键所在。家门口就业、走出去务工、因地制宜探索创业……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深入,云南省贫困群众就业选择日益丰富,就业创业更加便利。据统计,自2016年粤滇扶贫协作开展以来,广东突出劳务协作,累计吸纳云南贫困劳动力就业7.5万人,帮助转移到其他地区就业5.2万人,就近就业9.5万人,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饭碗”端得更稳。
家门口的就业选择
位于昭通市市区边上的粤滇产业区内企业众多,整齐的低层厂房并排而立,货运车辆穿梭在园区道路上,繁忙的生产景象和有序的园区规划,就如同走进珠三角的工业园区一般。
园区一角,昭通立时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立时公司”)生产车间内,易地搬迁贫困户刘志鲜坐在数据线检测仪前,熟练地操作着仪器,经检测合格的产品渐渐堆满了旁边的收集箱。两年前,刘志鲜从100多公里外昭阳区炎山镇搬至幸福馨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适逢立时公司成立,经过应聘后,从农民变成一名产业工人。如今,她在家门口就业,每月工资超过3000元。
在东莞等对口帮扶城市的牵线下,近年来,华坚鞋业、乔治白服饰、立时、立勤、立新、讯尔等广东企业先后进驻粤滇产业园,园区周边有2个异地搬迁安置点,易迁群众超过2.5万人,广东企业为易迁群众就业增收和融入现代社区生活提供了平台。今年,该产业园的广东企业就吸纳当地群众就近就业超过1万人。这是粤滇扶贫协作发挥就业带动作用的缩影,自两地开展扶贫协作以来,广东帮助近10万名云南贫困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新的就业选择也给当地务工者带来新挑战。立时公司是东莞市第一家进驻昭通的电子企业,主要生产数据线等电子配件产品。进驻之初,昭通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尚处于空白阶段,立时公司的许多当地员工连数据线都没有接触过。立时公司人事经理张翠回忆,由于工人不熟练,2019年,立时公司的产品良品率只有30%,远低于东莞公司,给公司造成了较大损失。为了让工人适应生产节奏,掌握生产技能,立时公司曾组织近百员工到东莞公司进行培训,这批工人学成后,成为了立时公司的首批骨干员工。经过调整,到今年上半年,立时公司的产品良品率已提升至70%。
与产品生产合格率同步改变的,还有工人们的观念,本地员工此前“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工作状态已基本消失。有了一技之长,一些易迁群众的务工步伐走得更远。张翠表示,经过在立时公司工作,一些注塑机操作工成长为技术工人,成为职场上被争抢的对象,“他们去到广东找工作也不愁,而且工资会翻倍增加。”
“走得出”还要“稳得住”
余冉朵一家曾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下称“怒江”)兰坪县兔峨乡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父亲身体一直不好,常年吃药,弟弟小时候生过重病,记忆力不好,很早就辍学了。”回忆起自家的过往,余冉朵表情凝重。2017年余冉朵父亲病情加重,堂哥突发意外抢救无效离世,这让他们一家雪上加霜。
珠海对口云南怒江扶贫协作工作组(下称“珠海工作组”)了解余冉朵的情况后,动员他到珠海就业。2018年,余冉朵勇敢走出大山到珠海务工,不久之后,还将一家人都接到了珠海。余冉朵一边打工一边给父亲治病,父亲身体得到好转,家里也慢慢有了些积蓄。
“扶贫首先要扶志。政府帮一把,关键还要靠自己。”珠海工作组相关负责人表示,怒江地形以高山峡谷为主,土地贫瘠,生活条件艰苦。生存之难,让这里的人们无心了解外面的世界,更无暇顾及长远。在这种情况下,观念革新至关重要,珠海工作组与当地干部到村入户进行宣传,引导当地贫困群众树立志向、外出就业、劳动致富,转变“温饱即安”的思想。
珠海工作组走访发现,在怒江,贫困群众“走不出去、不敢出去、不愿出去”的情况曾十分普遍。除了观念转变难,怒江群众不敢走出去务工还有“三怕”:怕语言不通、怕不能适应岗位、怕工资没保障。如在语言方面,怒江当地群众平均受教育仅7.6年,40%的群众不会讲汉语,语言交流成为他们外出务工的一大障碍。对此,珠海工作组协同当地职能部门,通过组织怒江群众观看新闻节目等方式,加强对当地群众的语言培训。针对务工群众缺乏就业技能的问题,珠海通过发动珠海内外的培训机构力量,在怒江建起了企业培训基地,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要求和劳动力培训意愿,精准开展技能培训,确保每位务工人员至少有一门技能。为让更多企业敢招敢用怒江员工,珠海还制定了针对用人单位、劳务服务机构、村组干部、劳务经纪人、务工带头人、驻厂管理员等群体的奖补制度,在珠海设立怒江驻珠海劳务服务工作站、娘家人服务站等,通过多方力量,为贫困群众“走出去”“稳下来”提供帮助。
通过实施系列举措,越来越多的怒江劳动力走出大山,到广东就业。今年春节后,到珠海和广东其他城市就业的怒江群众呈“井喷式”增长态势,1个月时间就有5000多人到珠海就业,10000人到广东就业,创造了怒江史上最大规模的劳务输出。
在广东的帮扶下,走出去正成为贫困群众的一种共识。自开展扶贫协作以来,广东省共吸纳云南贫困劳动力就业超过7.5万人,工人稳岗率和融入新环境的意愿逐步提升。而2020年2月20日至今,珠海从怒江转移到广东就业人数达1.4万人,超过了2017到2019年三年的转移总数,稳岗率从2016年的不足20%提高到90%。
在大山种下创业种子
进入冬季,昭通市绥江县板栗镇清水村红岩片区气温跌至零度以下,以往每到节假日便热闹起来的稻田生态养鱼百亩梯田清净了下来。清水村委会副主任彭著国却没有因此而闲下来,最近,他正为新一年的稻米种植和鱼苗投放忙碌着。
彭著国是稻田生态养鱼项目的首推者,并将项目推广成为红岩片区12组的集体创业项目。项目实施2年,经过中山工作组的牵线和推广下,高山稻米和鱼类产品卖到了广东珠三角地区,投放市场后迅速俏销。每逢周末,稻田摸鱼活动还成为了城里市民生态游特色项目,项目的火红给这个小山村增添了不少人气,也带来了增收致富的希望。为推动项目做大,2018年,彭著国注册成立了绥江县红岩魂养殖有限公司,吸纳100多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截至目前,公司拥有稻田240余亩,今年实现销售额超过50万元,带动周边41户农户户均增收超过3000元。
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一招,随着粤滇扶贫协作工作深入,各类产业项目进驻,贫困群众创业的意愿和选择也变得丰富起来,大山里走出了更多致富带头人。
在粤滇扶贫资金的奖补支持下,位于昭通市大关县寿山镇的大关谨鑫食品配送有限公司食品配送中心于去年8月建成投入运营。配送中心建通过与寿山镇和附近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了面积超过1万亩的蔬菜种植基地,与村民们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种植户收购蔬菜,经过处理后,产品将通过公司冷藏物流车辆配送至大关县所辖各中小学。目前该食品配送中心共聘用当地劳动力近70人。
寿山镇甘海村村民漆成会是大关谨鑫食品配送有限公司的合作农户,也是公司最早一批蔬菜分拣工成员。她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入大关谨鑫食品配送有限公司后,她经过努力,从蔬菜分拣线上的普工,晋升成为公司蔬菜库房组的组长,月薪超过3500元。
随着公司日益扩大的蔬菜收购范围,她与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自家地里也种起了蔬菜,并发动周边20多户村民加入,去年她和这些村民可为公司提供蔬菜超过1万斤。“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welcome-百乐博学会了也可以成为‘土专家’。”对于未来,漆成会有更深入的思考,借鉴大关谨鑫食品配送有限公司的模式和学到的种植技术,她计划与丈夫在大关县发展规模化的药材种植,通过创业实现致富,也带动更多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为提升贫困群众的就业创业技能,粤滇两地还坚持举办系列技能培训,截至目前,粤滇两地已累计举办各类劳务培训班1930期,培训超过10万人次。(记者 雷海泉 李玲玉 胡钰衎)
(编辑 叶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