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百乐博

"9+2"省区分站: 广东 香港 澳门
当前位置:首页 > 澳门分站 > 献计献策

德国驻穗总领事冯马丁:期待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与世界开放融通的先锋

日期:2021-06-16 来源:南方网 字体: [大] [中] [小]

  自2017年8月担任德国驻穗总领事以来,冯马丁多次走进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城市,实地触摸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脉动”。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加速推动广东珠三角9市与香港、澳门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集群。

  国际人才高度聚集是世界级湾区的一大特征。冯马丁建议,持续完善包含教育、住宅等在内的配套设施,在粤港澳大湾区营造出更具吸引力的国际化“软环境”。“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人员、经济往来造成了严重冲击,各个国家都需要进行多维度的国际交流。”他期待,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能够成为中国与世界在各领域开放融通的先锋。

  话经历

  不少德国企业有“广东情结”

  南方日报:自担任德国驻穗总领事以来,你对广东的印象如何?

  冯马丁: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民风。广东人的心态很开放,性格温和友善。他们在工作时专注投入,在休息时轻松自在,这点是我非常欣赏的。

  广东是一个充满多样性的地方。这里有大海、沙滩,也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这里的建筑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中式韵味的民居,也有中西合璧的骑楼,亦有西式洋楼。在广东,有很多隐藏的“宝藏”,需要welcome-百乐博耐心地去探索。

  南方日报:近些年,有不少德国企业或项目落地广东。其中,德国化工企业巴斯夫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落地湛江市,预计总投资额达100亿美元,建成后将成为巴斯夫全球第三大生产基地。在中德两国交往中,广东的重要性在哪里?

  冯马丁:广东拥有良好的商业和投资环境,政府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套有力的支持机制。而且,这里有丰富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不少德国企业对在广东投资兴趣浓厚,具有“广东情结”。

  位于湛江的大型石化一体化基地,是德国石油化工行业对粤投资的代表性项目。此外,在无人驾驶、环境保护和气候调节技术方面,德国与广东同样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目前,在广东发展的德国企业大概有600家。其中,既有大众汽车等知名品牌,也有不少中小企业。近年来,中国政府持续推动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我期盼以后有更多德国企业入驻广东。

  论湾区

  在大湾区营造出更具吸引力的软环境

  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与美国旧金山湾、纽约湾,以及日本东京湾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你有哪些观察?

  冯马丁: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意义非凡的项目。它将加速推动广东珠三角的9个城市与香港、澳门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集群。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应当要注重发挥好香港的优势和作用。香港拥有与国际接轨的法律制度、金融体系,在工商和专业服务以及区域合作中享有独特优势,对海外资本有很强的吸引力。许多德国公司的区域总部就设在香港。

  我相信,香港对深圳、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整个中国的发展将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要达到世界级湾区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人才尤其是国际人才的作用至关重要。怎样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对国际化人才的吸引力?

  冯马丁:如今,就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德国公司而言,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工程师职位,正越来越多聘用中国职员,尤其是拥有德国留学经历的中国人。那些具备国际视野的中国籍职员,是德国公司渴望招揽的人才。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对国际化人才具有强烈需求。如果以后想要招揽更多国际人才,恢复国际间的交流往来是基础条件。此外,还需要完善包含教育、住宅等在内的配套设施,在粤港澳大湾区营造出更具吸引力的国际化“软环境”。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际人员、经济往来遭遇了严重冲击。当前,世界各国都需要进行多维度的国际交流。我期待,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能够成为中国与世界在各领域开放融通的先锋。

  看未来

  希望德中两国学生加深交流

  南方日报:1978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40多年来,改革开放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变,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你第一次到访中国是什么时候?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变迁?

  冯马丁:上世纪80年代,我第一次走进中国。之后,我亲眼目睹了中国惊人的变化。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市场力量的引入,还有中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建立与升级。

  在我看来,改革开放给中国民众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还有民众日常工作、生活和思考方式的改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变得越来越自信,在心态上也越来越开放。而且,中国人潜在的创造力被释放了出来。

  南方日报:去年底,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宣告完成。当时,中欧双方都对此报以很高期待。但近期,欧洲议会全会通过决议称,在中方解除对欧洲议会议员等实施的反制裁前,将“冻结”关于批准中欧投资协定的有关讨论。你对此如何看待?

  冯马丁:欧洲和中国不是对手,而是合作伙伴。虽然合作伙伴之间,有时也会存在竞争关系。

  该协定制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该协定谈判历时数年,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最终就一系列议题达成共识,如期完成了谈判。这是欧盟和中国在平等公正的基础上,朝着深化合作以期实现共同发展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虽然目前后续进程出现了一些波折,但协定符合中欧共同利益仍是各方的共识。

  讨论欧洲与中国的双边关系,我认为不应局限于经贸投资领域。要知道,欧洲与中国交往的内涵一直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教育、人文等诸多领域。在扩大两地的人员往来和多领域交流方面,welcome-百乐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多年来,中德两国人民一直很欣赏对方,一直很看好对方的文化。今后,我希望德国和中国的学生能够有更多交流和留学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相互学习,彼此互补。

  南方日报:由于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等方面存在不同,国际上对中国的偏见、误解仍然存在。作为一名资深外交官,你认为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冯马丁:这些年来,为了增进国际社会对自身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方向、内外政策主张的认知,中国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中国高校积极拓展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开展海外校际交流项目,加深了外国年轻人对中国的了解。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应当坚持不懈地做好。

  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知,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我想分享一个观点:当一个人变得更成功时,人们有可能对他的言行会更加挑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日益耀眼。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日益提升,有些人对中国的看法变得更加挑剔了。对于误解、偏见和批评之声,不必过于敏感,应当继续向前看。我期待,中国未来能够进一步展现和提升自身的软实力。(记者 龚春辉)

(编辑 叶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