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百乐博

"9+2"省区分站: 广东 香港 澳门
当前位置:首页 > 澳门分站 > 合作领域

粤港澳大湾区发力打造教育高地

日期:2021-08-20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8月17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正式成立。两周前,该校刚刚为新成立的音乐学院揭牌。两所学院都将在9月迎来第一批新生。近两年来,港澳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合作建校、办学的案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正朝着打造教育高地的目标快速推进。

  合作办校

  无论是要建成世界级城市群,还是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高质量的教育都是粤港澳大湾区不可或缺的要件。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大湾区要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涌现出若干具有强烈前瞻性、创新性和国际眼光的战略科学家群体,产出一批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科学成果,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先进典范。

  《纲要》发布以来的两年间,一所所新高校在大湾区应运而生。广州的黄埔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东莞的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仅今年3月以来,已有超过5所新建高校迎来建设新动态。另有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已与广东有关地市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或合作备忘录。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大湾区内地9市有20所新高校筹建或开始动工,其中有8所是与港澳高校合作办学。

  2014年正式招生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已连续多年成为广东省内院校中录取分数最高的大学之一,为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做了良好示范。该校日前已全面启动2021年粤浙沪鲁闽苏六省市综合评价招生,新增化学、药学、生物科学等专业。

  内地大学同样有意到港澳开设新校区。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今年3月表示,内地和香港的高等教育要“双向流动”,深大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筹划在香港设立校区。

  注重创新

  创新发展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词之一。大湾区打造教育高地,创新精神不可或缺。

  以“打造大湾区的麻省理工学院”为目标的大湾区大学,其建设构想就极具创新意识。广东省教育厅介绍,该校将打破传统的“大学—学院—学系”体系,代之以“大学—领域”这种扁平灵活的教育和研究组织模式,着力构建交叉融合跨学科课程,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每3到5年对课程进行动态调整,同时鼓励学生灵活选择自己的主修课程。

  拟于2022年9月正式开学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同样将突破传统学术架构界限,设立功能、信息、社会、系统四大枢纽架构,实现跨学科的教育和科研模式。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张国钧认为,这是非常好的教育试验和尝试,在全球各地都很少见,希望粤港澳利用大湾区优势,在教育领域多做类似的创新尝试。

  大湾区教育合作的方式也在创新。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日前在深圳市政府新闻发布厅宣布,将依托“学分银行”,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推动学分、学历、学位和技能等级互认互通。

  高校除了合作办学,还可以合建实验室。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与港澳高校合建的实验室被立项为2020年度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大湾区城市的中小学也在尝试新的合作形式。广州市第二中学日前与澳门培正中学、广东华侨中学与澳门劳校中学等8对穗澳学校签约缔结为姊妹学校,加入“粤港澳姊妹学校缔结计划”的大家庭。截至目前,广州市已缔结279对穗港澳姊妹学校(园)。

  优势互补

  港澳与大湾区内地城市携手教育合作,动力来自大湾区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来自双方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互补关系。

  “广东是高等教育大省,但并不是高等教育强省。”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际湾区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许长青表示,相对于经济,高等教育是广东省发展的短板,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科教、人才等有巨大需求,决定了大湾区必然将发展高等教育视为头等大事。

  香港目前有8所研究性大学,其中超过半数进入了世界百强,但香港高校办学空间受到限制,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而广东高等教育整体实力逐步提高,办学空间广阔,产业化水平较高,双方正可强强联手,各取所需。

  “香港相当于一个桥梁,能够帮助广东地区更快跟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广州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加强港澳地区高校与内地高校进一步的深度合作,有利于广东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同时,香港高校到内地办学,能够弥补广东高等教育发展中工科教育的短板,通过大湾区平台提供的科研人才与市场,加快科技水平发展和成果转化,有效促进大湾区产业升级。

  “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合作还刚刚起步”,许长青认为,大湾区可以建立教育教学集群、创新创业集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水平学科集群等,“只有深度合作的大学和企业聚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推动湾区发展”。(记者 王平)

(编辑 叶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