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联动加速“强强联合”实现“比翼齐飞”
“来到深圳,打开广州地铁APP就可以扫码坐地铁,不用改变进闸习惯,真的很方便。”最近前往深圳办事的广州市民柳小姐感慨道。自去年底起,广州和深圳两地市民可以用一个APP跨城刷码搭乘地铁。
广深地铁迈入“一票制”时代的背后,是两大城市不断在融合发展中携手并进。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广东举全省之力推进“双区”建设,高度重视发挥广州、深圳在牵引带动“双区”和“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中的重要引领示范作用,提出推动广州与深圳“双城联动、比翼双飞”,更好服务全省发展大局,奋力谱写广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个是千年商都、科教重镇,一个是经济特区、科创高地。广深同处改革开放最前沿,同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核心引擎……随着基础设施、科技产业、社会民生等领域加速联动发展,这对大湾区超级城市“双子星”正在产生更多“1+1>2”的化学反应、碰撞出新的火花,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为各类人才和广大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为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和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提供重要支撑。
双城距离逐渐“缩短”
广深铁路实现“公交化”运营
在全球范围,很少有两个特大城市相距如此之近,但广州、深圳却成为例外。两个城市中心直线距离仅100公里左右,南沙与宝安机场只相隔约15公里。
近年来,在省各项政策支持下,广深两地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已形成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虎门大桥、南沙大桥等公路通道和广深铁路、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等铁路通道,其中广深铁路实现“公交化”运营,广深港高铁实现30分钟互达。
2020年6月,南沙客运港往返深圳机场码头航线正式开通。早上,乘客陆续来到南沙客运港,乘坐9时的班船前往深圳机场码头。只需约35分钟的航行,加上从码头无缝换乘免费接驳车,最快45分钟即可从南沙抵达深圳机场航站楼。从陆路到铁路再到水路,一张细密且立体的交通网络正在广深两地间编织起来。
往来更加便捷,让想走就走更加简单。2021年初,广州通过新闻发布会释放更多互联互通利好:拟规划广深第二高铁,加快推动莲花山通道、狮子洋通道等项目实施,加密珠江口过江通道,打造广深30分钟交通圈。当年6月25日起,广深两地开行全程59分钟一站式直达动车组,广深两地之间实现1小时通达。
广深两地越来越多的直连通道“在路上”。据南沙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南沙将强化与湾区东岸城市快速直连,建设地铁22号线东延线(至深圳光明城),填补南沙与深圳城市轨道空白,并提前开展穗深通道方案研究,增加南沙与湾区东岸的跨江通道。
完善发展联动机制
共建平台助力合作“加速度”
近年来,随着两地各层级交流越来越机制化、常态化,广深在深化互利共赢、联动发展上的态势更趋明显。
2019年9月,广州深圳签署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双方合作的指导思想、内容、机制,提出在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共同引领“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加强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方面深化合作。
应运而生的是一批两地深化合作的共建平台。2020年10月,备受瞩目的广州深圳“双城联动”论坛在深圳召开,两市签署科技创新、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基础设施、营商环境、自贸区建设七个领域合作协议,把合作推向多领域的具体实操层面,标志着广深“双城联动”站上新起点、进入新阶段。
高层对接与制度设计为两座超大城市的相向而行铺平道路,广州、深圳融合发展不断跑出新的“加速度”。
今年5月,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举办第33期红棉论坛暨2022年春季学期广深两地市委党校中青班主题沙龙,两地中青班全体学员围绕“聚焦绿色化转型的全球活力城市——探索‘双城’联动‘双区’建设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之路”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和思想碰撞,推动干部交流走向更深层次。
在人员往来形成的频密对接中,广深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联动新格局正在形成。两市组织部门将共建干部教育培训优质资源库、打造红色教育经典路线;两市统战部门决定共同打造全球创新人才高地,共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两市文旅部门围绕文艺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两市文联签署“双城联动文艺先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推动两市文艺事业发展;两市人社部门推动社保互联互通,形成广覆盖、深层次的联动局面。
深度合作让两地市民享受到更加广泛的民生福祉。2020年12月30日,广州市民政局、深圳市民政局在省民政厅的见证下,共同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在社会组织、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儿童福利、婚姻登记、殡葬队伍、慈善事业、队伍建设、重点领域等9个方面加强联动、探索创新,推动签订社会组织“双城联动”工作备忘录,开展深层次、高规格的社会组织交流合作。
创新要素高效联动
重大科研平台串珠成链
在广州西岸,华为加快推进广州研发中心建设,从项目全面动工到其产业公司开出第一张发票,这个总投资约25亿元的项目在广州跑出了新速度。通过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技术,研发中心将抢占两化融合、智慧城市、5G等产业战略高地,打造千亿级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等未来产业集群。
随着交流的逐步深入,特别是深化科技创新、产业规划、项目布局等领域对接,资本、科技等要素在广深之间更加高效流动,形成带动湾区发展更强劲的动力引擎。
广州与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各有所长,“强强联合”更有利于共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前,广州与深圳联合共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并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香港分部、深圳分部,同时深圳鹏城实验室也在广州设立基地。
资源互通之后,催生大量科技产业成果。2019年,广州地铁与腾讯联合成立实验室,联合研发可迭代升级的新一代轨道交通操作系统。正是借助这一系统,广州地铁18号线实现全域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和运营,乘客可实现刷脸快速过闸机、快速智慧安检等便捷体验。
在加速推进建设的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上,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来自广深的重大科研平台串珠成链。
迈向更深层次,广深两地将强化科技资源和市场化优势相结合,推动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广汽与华为已开始在整车架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软件开发、芯片5大领域进行创新研发,预计在2023年底开发出真正实现软件定义汽车的新一代智能网联产品。广汽与合作伙伴还一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智能汽车创新管理研究平台,助力广深联合创新。
从城市距离的“缩短”到合作对接机制的建立,再到各类创新要素的延伸与流通,广州与深圳,正跑出“双子城”联动“加速度”,释放乘数效应、倍增效应。
基层实践
广州南沙万顷沙加速崛起为广深联动“桥头堡”
在广州南沙的万顷沙镇,一个占地面积达数十亩的半导体产业园区已经建起,近千名工作人员在园区内忙碌。
5月17日,芯粤能碳化硅芯片制造项目迎来主体工程封顶,这个面向车规级和工控领域的碳化硅芯片制造项目,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专注于车规级、具备规模化产业聚集及全产业链配套能力的碳化硅芯片制造项目,一期总投资35亿元,规划建设月产2万片6英寸碳化硅晶圆芯片生产线。
如今万顷沙,是广深“拥抱”的一个缩影。一路南下,万顷沙将通过南中高速无缝对接深中通道,崛起为广深合作“桥头堡”,逐步成为广东省打造全国半导体产业第三极的重要支撑。
在“双区”建设和“双城联动”的政策支持下,位于广州最南端的万顷沙镇经济社会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新机遇,这里已初步形成覆盖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全产业链环节的完整生态。
在这里,8平方公里的粤港澳创新合作示范区正在谋划建设。这既是两条科技创新走廊(广深港、广珠澳)交汇点,也是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南拓战略中连接大湾区环湾内圈层发展带的战略性支点。
来自深圳宝安的南斗星科技有限公司,正计划在万顷沙十一涌建设研发基地及太赫兹相关的3D打印、激光以及高端贴片等高端生产线。董事长梁胜表示,他们看中的就是南沙处在广深联动的桥头堡位置,“深中通道通车后,welcome-百乐博从万顷沙到深圳的科技园等核心地段只需30—40分钟车程,与中兴、小米等研发上的核心客户沟通更加便利。”梁胜还注意到,南沙正在万顷沙布局智能制造园、数字谷、健康谷、海洋科技城等未来产业。
目前,广州计划在万顷沙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战略中枢。一年前,南中高速正式动工,南沙两条城市中轴正谋划全线取消红绿灯城区,通过快速化改造实现蕉门河中心城区与深中通道串联,加速拉近与深中通道的时空距离。一条经由万顷沙连接广深,加速产业要素连通流通,推动产业链群顺畅协作的发展大通道正在加快建设。(记者 崔璨 柳时强)
(编辑 叶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