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百乐博

"9+2"省区分站: 广东 香港 澳门
当前位置:首页 > 百乐博网2022 > 百乐博智库

种好“试验田” 结出“生态果”

日期:2022-10-20 来源:贵州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2017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相继印发。福建、江西、贵州成为首批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省份。

  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海南加入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队”。

  2020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文件推广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共90项,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环境治理体系、生活垃圾分类与治理、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绿色金融、生态补偿、生态扶贫、生态司法、生态文明立法与监督、生态文明考核与审计等14个方面。

  跻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四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种“试验田”,共结“生态果”,基于各自生态优势,在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上大胆改、深入试,基本完成重点改革任务,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大道,正努力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板”。

  党的二十大期间,贵州日报、江西日报、海南日报联动,采访三个省的党的二十大代表,共话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功经验,共同展望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未来。 

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省地矿局首席科学家、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自然资源部基岩区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周琦:

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让同为地质工作者的我深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既是对地质工作者的肯定与鼓励,也是鞭策与激励,极大地增强了welcome-百乐博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省地矿局首席科学家、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自然资源部基岩区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周琦语气坚定地说。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贵州成矿背景独特优越,部分矿种储量位居全国首位,区位优势明显。”周琦说,这为全省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矿产资源基础。

  今年,是周琦寻“锰”的第41年。过去,锰矿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石、锰渣等固体废物会对地表景观和土壤资源造成破坏。如何实现锰矿绿色开发利用,是周琦一直思考探索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深入贵州考察调研,要求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多年来,贵州在不断发展壮大工业经济的同时,坚持与大生态战略行动协同推动、耦合联动。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在绿色效益、能源消费、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全面发力,全力打造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更要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周琦说。

  通过与团队共同努力,周琦提交了我国第一个特大型富锰矿床精查报告,提交的富锰矿资源储量超过了我国已精查富锰矿资源储量的总和。同时,通过大数据与锰矿勘查的融合,实现了锰矿勘查数字化,并成功推广应用到矿产大精查项目中。

  如今,贵州正持续推进锰渣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球磨、浸出、除杂……在大龙经济开发区硫化锰渣萃取车间,硫化锰渣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后,提取出镍、钴、锰、锌等有价金属,用于生产电池用硫酸锰、电池用四氧化三锰等材料。“锰渣”就这样变身成为“锰料”,销往国内国际市场。

  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印证着贵州绿色工业实力跃上了新台阶——

  截至2021年,全省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2个,绿色工业园区9个,绿色供应链1个,绿色设计产品6种;省级绿色工厂94个,绿色工业园区18个,绿色供应链2个,绿色设计产品6种。

  入选绿色制造名单的背后,是贵州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

  贵州绿色经济占GDP比重:2017年为37%,2021年达到45%。

  5年时间,占比增幅8%。产业之“绿”已在黔贵大地描绘出一幅又一幅绿色发展新画卷。

  “绿色工业只是绿色经济中的一部分,绿色经济也只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周琦说,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贵州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了“含绿量”与“含金量”齐飞。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高质量建设的持续巩固,贵州人对身边的“生态福利”如数家珍——

  森林覆盖率达62.12%;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88个县(市、区)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8.6%……绿色,已经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鲜明的底色、最突出的亮色。

  2020年,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0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获国家推广。立足于推动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周琦建议,要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推动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脚下有泥土,肩上有担当,今后,我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推动锰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尽我所能。”周琦表示。(记者 马红梅 王瑶)

党的二十大代表、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高清:

探索有色产业绿色发展之路

  金秋十月,江铜集团德兴铜矿杨桃坞绿意盎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做成的字牌竖立在山坡上,在阳光照射下格外耀眼。

  历经多年生态修复“长跑”,这座曾堆满废石、寸草难生的“秃头山”,如今已是一座美丽的生态公园。近年来,江铜集团生态复垦面积累计达到1100余公顷,让许多像杨桃坞一样的废石山、尾矿库、排土场实现绿色蝶变。

  党的二十大代表,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高清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江西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殷殷嘱托,立足绿色生态这一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这一历程中,江铜集团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打造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江铜集团明确提出把打造“绿色江铜”作为奋斗目标之一,将绿色、循环、低碳等发展要求细化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全领域、全流程、全环节,用绿色引领推动有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主要生产单位全部完成绿色矿山(工厂)创建,建成6家国家级绿色矿山、1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呈现新气象——赣鄱大地“开窗见绿、推门见景”,所到之处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画卷。

  在全球最大的单体炼铜厂——江铜集团贵溪冶炼厂,每一块进厂的矿石都会被“吃干榨净”。闪速炉作业率、铜冶炼综合回收率、吨铜综合能耗、精矿处理能力、总硫利用率等多项核心指标均保持世界第一,金、银回收率等多项核心指标保持世界前列,构建了“生产低碳、废水趋零、废气超低、固废榨净”的绿色冶炼新业态。

  “welcome-百乐博始终坚持走清洁低碳绿色发展道路,加速构建全球领先的绿色化智能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郑高清说,江铜深入推进全领域、全流程、全环节的土地集约化、生产清洁化、资源循环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积极发展固废综合利用、生态修复改良等绿色环保产业,废渣选铜、废水提铜、烟气制酸等多条“三废”利用产业链每年可带来数十亿元经济效益,成为江铜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赢。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唯一兼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的省份,江西肩负着探索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重大使命。江西先后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把“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今年9月,江铜集团正式发布江西首个企业“双碳”战略规划——《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规划》,提出到2025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和碳排放比2020年分别下降18%和20%;到2030年,冶炼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60年之前,加快零碳能源替代行动,全面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江铜集团联合省内40余家碳排放重点企业成立江西省企业自愿减污降碳联盟,联手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重点行业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江铜集团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有色金属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实现绿色转型升级,争取早日成为世界有色金属产业链高端化的引领者、供应链低碳化的推动者、价值链绿色化的先行者,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郑高清说。(记者 殷琪惠)

党的二十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

心怀“国之大者”助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细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对其中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尤有感触:“报告指出,过去十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welcome-百乐博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一点在海南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过去十年,海南把保护生态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以最严的规划、最严的措施、最严的处罚、最严的问责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

  2018年4月,海南迎来生态文明建设新机遇——在中央12号文件中,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被单独提出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成为海南“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之一,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经验。

  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海南率先取消对全省2/3市县的GDP考核,持续推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清洁能源岛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禁塑”、装配式建筑应用和推广、“六水共治”、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建设等标志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彰显海南特色与优势。

  作为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骆清铭特别介绍,2021年10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获批立项建设。海南大学心怀“国之大者”,跨林学、生态学、旅游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建立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参与国家公园建设。

  一年间,海南大学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全程深度参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立法,以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总体规划等基础性工作;积极开展国家公园建设相关学术交流研讨,先后组织了首届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高端论坛、海峡两岸暨港澳科学家论坛、第十四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等,充分彰显高等院校的学术影响力。

  主动以科技支撑国家公园建设,该中心与有关单位合作建设了“大样地+网格样地+随机样地+卫星样地”等四位一体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牵头建立了海南五指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国家创新联盟、海南林业科技创新联盟等机构。该中心获批建设的热带特色森林资源培育国家林草科技创新团队、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恢复国家林草科技创新团队等,也在国家公园建设开始发挥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还积极开展海南长臂猿保护,参与建立了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监测体系。目前,海南长臂猿保护成效显著,家族群和种群数量呈现“双增”态势,达到5个家族群36只。与此同时,新物种在这片神秘的雨林里不断涌现——至少有9个植物新种、6个动物新种和13个大型真菌新种被发现,许多昔日销声匿迹的野生动物重返家园。

  “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论。”骆清铭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海南可充分借助自由贸易港建设契机,大力发展高新科技、旅游、康养、文化、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将海南优质的气候和生态环境转化为支撑海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他表示,海南大学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正在重点围绕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需求“量身定制”招贤纳才,目前已经聚集了董勤喜院士、胡中民教授等200多名高层次人才和大批生态文明领域优秀人才团队,为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服务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海南大学相关学科也得到极大发展。前不久,海南大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在继植物与动物科学、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工程学等学科之后,也进入了ESI全球前1%。下一步,海南大学将继续发挥人才和专业优势,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海南生态系统监测研究网络构建、海南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海南生态环境本底调查等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记者 陈蔚林) 

(编辑 胡媛媛)